唐代的地图之4:唐代地图之先进,令人发指
唐朝的地图靠谱吗?如果以卫星导航时代的地图作为参照物,唐朝的地图当然没啥用。可是,这是一千三百年前,此时,西欧的国王贵族们,全是满地捡野果子吃的文盲。
唐朝的地图到底是啥样?
唐德宗时宰相的贾耽,是享誉天下的大地理学家。
唐德宗在任命贾耽为东都留守的诏书中,称赞贾耽道:“明九域山川之要,究五方风俗之宜。”在民间看来,贾耽是一位能掐会算、知天地、通鬼神的神奇人物,《太平广记》就收录了多则关于他与鬼神较量、沟通的故事。
贾耽是一名通过明经科考试而做官的书生,但他文武双全。据《新唐书·贾耽传》,贾耽的箭术高超,爱骑马打猎:贾耽“俄为东都留守。故事,居守不出城,以耽善射,优诏许猎近郊。……耽每畋,从数百骑,往往入纳境。”贾耽长期担任带兵的节度使,曾指挥军队战胜了反叛的节度使梁崇义。
在传世的两篇文章中,贾耽讲述了地图的绘制方法。
安史之乱时,朝廷为了平叛,将西域驻军的主力抽调,前往对付安禄山、史思明叛军。待到平定安史之乱,才认识到西域大部分被吐蕃占领。唐代宗、德宗及其后各位皇帝,无不惦记着恢复失地。同时,内地藩镇割据,及时更新地图也遇到了困难。兴元元年(784年),唐德宗布置给贾耽绘制新的“国图”的任务。由于工作调动和多方面原因,贾耽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(798年)和贞元十七年(801年),才先后完成了两幅地图和“记”:
进《九州图》并《别录》《通录》表
……其大图外薄四海,内别九州,必藉精详,乃可摹写,见更缵集,续冀毕功。然而陇右一隅,久沦藩寇,职方失其图记,境土难以区分。辄扣课虚微,采掇舆议,画《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》一轴。伏以洮湟旧墟,连接监牧,甘凉右地,控带朔陲。歧路之侦候交通,军镇之备御冲要,莫不匠意就实,依稀像真。如圣恩遣将护边,亲书授律,则灵庆之设险在目,原会之封略可知。其诸州诸军,须论里数人额;诸山诸水,须言首尾源流。图上不可备书,凭据必资记注,谨撰《别录》六卷。又黄河为四渎之宗,西戎乃群羌之帅,臣并研寻史牒,翦弃浮词,罄所闻知,编为四卷。《通录》都成十卷,文义鄙朴,伏增惭悚,谨随表奉进。
很明显,这个限于关中、陇右及山南九州的《九州图》,是以军事目的为主的。“其诸州、诸军,须论里数、人额;诸山诸水,须言首尾源流”,这是绘制地图的基本要求。
重要的是,“歧路之侦候交通,军镇之备御冲要,莫不匠意就实,依稀像真”。所谓“依稀像真”,就是说,地图有象形功能,是以等高线形式制作的,看一眼便知各处的山高水深。
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形图证明,最晚在汉朝初期,等高线便已经用于制作军用地图。
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地图
保存至今的唐朝《东岳真形图》,其勾勒出的泰山山脉的形状和山势走向,与当今等高线绘制的地图基本吻合,足以证明这一点。
泰山等高线地图
进《海内华夷图》及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》表
臣闻地以博厚载物,万国棋布;海以委输环外,百蛮绣错。中夏则五服九州,殊俗则七戎六狄,普天之下,莫非王臣。……谨令工人画《海内华夷图》一轴,广三丈,从三丈三尺,率以一寸折成百里。别章甫、左衽,奠高山、大川,缩四极于纤缟,分百郡於作绘。宇宙虽广,舒之不盈庭;舟车所通,览之咸在目。并撰《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》四十卷,中国以《禹贡》为首,外夷以《班史》发源,郡县纪其增减,蕃落叙其衰盛。……其古郡国题以墨,今州县题以朱,今古殊文,执玩简易。
华夷图,宋朝绍兴六年(1136年)刻。该图便是:上北下南、左西右东
贾耽自述道,他从小就喜欢琢磨地图,除了学习古往今来的地理学著作和资料,还四处拜师,经常找到外国使者和商人那里去,向他们请教。《海内华夷图》,就是他以三十年之积累,完成的一部当时已知世界的地图。这幅地图宽三丈、长三丈三尺,“率以一寸折成百里”,即使用了1:15万比例尺(1里=150丈;1丈=10尺=100寸)。图中古今地名对照,用双色绘制,“古郡国题以墨(黑色),今州县题以朱(红色)”,这一传统,一直延续到谭其骧先生的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。
贾耽的《海内华夷图》,并没有养在深宫。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,看到地图之后,作《盖地图赋(以圣德感通灵仙降献为韵)》,赞道:
规方远近,微妙元通;致蛮貊於度内,出山川於卷中。可以明四目,达四聪。《易》曰:“不出户,知天下。”何莫假此神功?徒稽其囊括也。吞八极,尽四溟;霜露所坠,日月所经。莫不总天目,入帝庭;嗤秦政得燕图以拓境,小穆公梦鹑首以称灵。亦有周王御天,汉君求仙;穷人力於宇宙,遍辙迹於山川。
贾耽的那幅地图,今天自然见不到了。
现存西安碑林、宋朝绍兴六年刻成的《华夷图》上有这么一段文字:“四方番夷之地,唐贾魏公图所载凡数百国,今以其著文者载之”。 显然,该地图与贾耽的图文有密切关系,但不是复制原件,特别是中国以外的一部分国家和地区,他们只是抄录了贾耽的文字在地图上。尽管如此,摄入地图的远不止于唐朝本土,包括了与唐朝有较多往来的全部地理范围,涵盖亚洲的绝大部分地区。
该图右下角有“岐学上石”四字,说明该图是岐州州立学校刻的。由此可知,在古代学校教育中,对地理教育的重视,和水平之高。
不过,一所并不十分发达的地区的州学,刻制如此复杂的地图,其质量是令人担心的。
《新唐书》说:
“其后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,从边州入四夷,通译于鸿胪者,莫不毕纪。其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:一曰营州入安东道,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,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,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,五曰安西入西域道,六曰安南通天竺道,七曰广州通海夷道。”
结合《新唐书》接下来的关于唐代的七条“丝绸之路”路线的详述,我们可以肯定,贾耽的原图所涉及的范围,必然包含了东南亚、日本,和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。
唐朝是如何完成地图测绘的呢?我们后面再说。
参阅,点击:
1、
2、